受制于東部地區勞動力緊缺、成本上漲、土地局限等因素,推進紡織行業產業轉移、結構調整和優化產業布局、促進行業持續發展迫在眉睫。中國紡織工業協會副會長張莉在28日舉行的2011中國紡織服裝行業社會責任年會上表示,紡織行業向中西部轉移的同時,要充分考慮員工權益保護、勞資關系、環境保護等企業社會責任因素。
張莉說,紡織企業產業轉移要吸取東部沿海企業在近30年發展過程中履行社會責任的經驗,推廣和復制到中西部地區。同時也要吸取教訓,避免重蹈以前東部地區粗獷發展的覆轍。
“產業轉移不僅僅是廠房、設備、人員等硬件的轉移,更是管理、制度、企業文化等軟件的轉移。”張莉說,企業不但要把先進的生產技術、管理經驗帶到中西部,更要將以人為本、和諧企業的理念帶到中西部;不但要做好本企業的社會責任,還要影響更多的當地企業重視社會責任。
工業和信息化部總工程師朱宏任表示,紡織行業建立現代產業體系,要建設更加和諧的勞資關系,進單步樹立環境友好和綠色發展理念,增強企業質量誠信意識,加強社會宣傳和輿論監督,為推進紡織企業社會責任建設營造良好的社會氛圍和發展環境。
幾年前,當國外人士談到中國企業在勞工、環境等方面的社會責任問題時,中國紡織業總是容易遭到低價競爭、“血汗工廠”的指責。今天,國際上指責中國紡織企業社會責任缺失的聲音已逐步消失。
這種轉變緣于2005年中國紡織企業社會責任管理體系(CSC9000T)和2008年國內產業界第單個社會責任信息披露指引規范《中國紡織服裝企業社會責任報告綱要》(CSR-GATEs)的推出,這為紡織服裝企業提供了以經濟手段協調社會發展的解決方案,也樹立了中國紡織業在國際供應鏈上負責任的形象。
中國紡織工業協會會長杜鈺洲表示,當前紡織行業要進單步做好社會責任自律的推廣工作,要以企業社會責任信息披露為抓手,加強紡織行業社會責任建設;圍繞行業發展方式轉變,落實社會責任重點專項推廣;繼續擴大與國內外相關產業和國際組織有關社會責任的交流與合作。
“"十二五"期間,我們要努力擴大CSC9000T的覆蓋面,提高履行社會責任的經濟效應和社會效應,早日建成現代產業體系,實現由紡織大國向紡織強國的跨越。”杜鈺洲說。